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
新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过程中
有关问题答疑的通知
各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滇中新区建设管理局:
修订后的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实施以来,针对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通过向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汇报、咨询,组织建筑节能技术专家分析研讨等方法,初步形成了有关问题答疑意见,对《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计算结果汇总表》进行了修改,供设计、施工图审查和建设工作中参考。
各单位应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学习研究新标准并认真贯彻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向我厅反映。
附件: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执行过程中有关问题答疑
2.《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计算结果汇总表》修改版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6年1月26日
附件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执行过程中有关问题答疑意见
一、《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以下简称《标准》)的执行时间?
答:凡在2015年10月1日后签订勘察、设计、施工合同的工程,必须按照《标准》规定要求执行。
二、《标准》实施之日前已签订设计合同,但尚未正式开工的工程,是否要按照节能设计标准要求重新设计?
答:为避免建成后将来进行节能改造造成的资源浪费,更好地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精神,对《标准》实施之日前已签订设计合同、但尚未正式开工的工程,鼓励按照节能设计标准要求重新设计。
三、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否变化?
答: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继续执行《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3/T-39-2011》(以下简称《省标》)。
四、我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气候分区如何确定?
答:我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应按“寒冷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分别进行设计。我省共有125个市县(区、县级市,以下同),《标准》明确昆明、丽江、会泽、腾冲、保山、大理、楚雄、曲靖、泸西、屏边、广南为温和A区,瑞丽、耿马、临沧、澜沧、思茅、江城、蒙自为温和B区。结合云南“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未列明的其它108个区县的气候分区归属问题按照《省标》表3.1.2执行,“寒冷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不变,《省标》中的温和北区和温和中区划入《标准》中的温和地区A区,《省标》中的温和南区划入《标准》中的温和地区B区。
五、《标准》把温和地区通过采暖度日数与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同类划分,与《省标》相比,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出入较大。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我省温和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应当如何执行《标准》3.3.1条的规定?
答:在全国公共建筑的全年能耗中,供暖空调的能耗约占40%~50%。而在供暖空调能耗中,外维护结构传热所导致的能耗约占20%~50%(夏热冬暖地区大约20%,夏热冬冷地区大约35%,寒冷地区大约40%),因此,《标准》要求大幅改善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同时《标准》总则1.0.2条的条文说明指出:“…不设置供暖供冷设施的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可不强制执行本标准”。
我省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均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标准》关于外围护结构的要求;《省标》原划定为温和北区的地方,应当严格执行《标准》关于温和A区屋面及外墙、外窗要求;对于《省标》原划定为温和南区的地方,在执行《标准》温和B区要求的同时,应注意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要求应符合现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对于《省标》原划定为温和中区的地方,可结合我省温和中区夏季不制冷,冬季昼夜温差大,白天不取暖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共建筑是否设置供暖供冷设施来确定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参数是否强制执行《标准》。对公共建筑中人员昼夜皆有使用要求的建筑场所(如宾馆、酒店式公寓、医院病房、养老院等),属于有供暖供冷要求的建筑,即使建设方要求不设置供暖供冷设施,也必须强制执行《标准》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普通公共建筑在装修设计时变更使用功能、提高标准,设置供暖空调设施的,必须采取满足《标准》要求建筑节能技术措施。
六、《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系列标准图集》如何执行?
为了进一步落实云南省建筑节能的推广实施工作,方便省内设计、施工人员快速掌握建筑节能应用技术,推进建筑节能标准化,制订符合云南温和地区气候条件的常用建筑构造措施与做法,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结合云南省各地常用建材的生产使用情况,以及墙改工作的推进要求,组织编制了《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系列标准图集》,其中《温和地区居住与公共建筑节能构造—外门窗与幕墙》和《温和地区居住与公共建筑节能构造—外墙》已经批准发行。《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系列标准图集》在公共建筑的使用,应当符合本通知规定的执行原则。
七、执行《标准》将增加建筑成本,如何避免施工现场与设计相脱节?
答:建筑经济发展水平,建筑技术和产业的支撑能力,对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有一定影响,但这仅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提高人们工作、生活的环境品质,是建筑节能一个长期的中心工作,各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应加大对少、边、穷地区建筑节能的指导和技术支撑工作,同时加大对施工现场执行《标准》的监督检查。
《标准》执行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请来函反映,我们将不定期组织咨询专家组讨论,形成意见后,予以答复并在云南省勘察设计咨询业管理网站上公布。同时,我们将在听取各方意见和总结《标准》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对《省标》进行修订。
附件2:
附表1.1.A
温和地区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计算结果汇总表
序号 |
围护结构部位 |
规定指标及其限值 |
设计值 |
备注 |
|
||
1 |
屋面 |
传热系数K |
D ≤2.5 , K ≤0.5 D>2.5
, K ≤0.8 |
K= D= |
D为热惰性指标 |
|
|
2 |
外墙(包括 非透明幕墙) |
传热系数K |
D ≤2.5 , K ≤0.8 D>2.5
, K ≤1.5 |
K= D= |
|
||
3 |
单一立面 外窗 (包括透明 幕墙) |
窗墙面积比 Cm |
传热系数K |
|
|
|
|
≤0.20 |
≤ 5.2 |
|
|
|
|||
0.20<Cm≤0.30 |
≤ 4.0 |
|
|
|
|||
0.30<Cm≤0.40 |
≤ 3.0 |
|
|
|
|||
0.40<Cm≤0.50 |
≤ 2.7 |
|
|
|
|||
0.50<Cm≤0.60 |
≤ 2.5 |
|
|
|
|||
0.60<Cm≤0.70 |
≤ 2.5 |
|
|
|
|||
0.70<Cm≤0.80 |
≤ 2.5 |
|
|
|
|||
Cm≥0.8 |
≤ 2.0 |
|
|
|
|||
屋顶透光部分 |
≤ 3.0 |
|
透光面积比≤20% |
|
|||
窗墙面积比 Cm |
太阳得热系数SHGC (东、南、西向 / 北向) |
|
|
|
|||
≤0.20 |
--- |
|
|
|
|||
0.20<Cm≤0.30 |
≤ 0.44/0.48 |
|
|
|
|||
0.30<Cm≤0.40 |
≤ 0.40/0.44 |
|
|
|
|||
0.40<Cm≤0.50 |
≤ 0.35/0.40 |
|
|
|
|||
0.50<Cm≤0.60 |
≤ 0.35/0.40 |
|
|
|
|||
0.60<Cm≤0.70 |
≤ 0.30/0.35 |
|
|
|
|||
0.70<Cm≤0.80 |
≤ 0.26/0.35 |
|
|
|
|||
Cm≥0.8 |
≤ 0.24/0.30 |
|
|
|
|||
屋顶透光部分 |
≤ 0.30 |
|
透光面积比≤20% |
|
|||
4 |
屋面、外墙和地下室的热桥部位 |
内表面温度T |
≥ 室内露点温度TL |
T= TL= |
|
|
|
5 |
外窗 |
气密性分级 |
10层及以上 |
≥ 7级 |
|
|
|
10层以下 |
≥ 6级 |
|
|
||||
建筑幕墙 |
≥ 3级 |
|
|
注: 1 本表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表3.3.1-6编制。
2 表中传热系数K 只适用于温和A 区,温和B 区仅传热系数K 不作要求,其他要求同A区。无采暖空调要求的普通公共建筑K值应满足《省标》要求。
附表1.3.A 夏热冬暖地区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计算结果汇总表
序号 |
围护结构部位 |
规定指标及其限值 |
设计值 |
备注 |
|
||
1 |
屋面 |
传热系数K |
D ≤2.5 , K ≤0.5 D>2.5
, K ≤0.8 |
K= D= |
D为热惰性指标 |
|
|
2 |
外墙(包括 非透明幕墙) |
传热系数K |
D ≤2.5 , K ≤0.8 D>2.5
, K ≤1.5 |
K= D= |
|
||
3 |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
传热系数K |
K≤1.5 |
|
|
|
|
3 |
单一立面 外窗 (包括透明 幕墙) |
窗墙面积比 Cm |
传热系数K |
|
|
|
|
≤0.20 |
≤ 5.2 |
|
|
|
|||
0.20<Cm≤0.30 |
≤ 4.0 |
|
|
|
|||
0.30<Cm≤0.40 |
≤ 3.0 |
|
|
|
|||
0.40<Cm≤0.50 |
≤ 2.7 |
|
|
|
|||
0.50<Cm≤0.60 |
≤ 2.5 |
|
|
|
|||
0.60<Cm≤0.70 |
≤ 2.5 |
|
|
|
|||
0.70<Cm≤0.80 |
≤ 2.5 |
|
|
|
|||
Cm≥0.8 |
≤ 2.0 |
|
|
|
|||
屋顶透光部分 |
≤ 3.0 |
|
透光面积比≤20% |
|
|||
窗墙面积比 Cm |
太阳得热系数SHGC (东、南、西向 / 北向) |
|
|
|
|||
≤0.20 |
≤ 0.52/--- |
|
|
|
|||
0.20<Cm≤0.30 |
≤ 0.44/0.48 |
|
|
|
|||
0.30<Cm≤0.40 |
≤ 0.40/0.44 |
|
|
|
|||
0.40<Cm≤0.50 |
≤ 0.35/0.40 |
|
|
|
|||
0.50<Cm≤0.60 |
≤ 0.35/0.40 |
|
|
|
|||
0.60<Cm≤0.70 |
≤ 0.30/0.35 |
|
|
|
|||
0.70<Cm≤0.80 |
≤ 0.26/0.35 |
|
|
|
|||
Cm≥0.8 |
≤ 0.24/0.30 |
|
|
|
|||
屋顶透光部分 |
≤ 0.30 |
|
透光面积比≤20% |
|
|||
4 |
屋面、外墙和地下室的热桥部位 |
内表面温度T |
≥ 室内露点温度TL |
T= TL= |
|
|
|
5 |
外窗 |
气密性分级 |
10层及以上 |
≥ 7级 |
|
|
|
10层以下 |
≥ 6级 |
|
|
||||
建筑幕墙 |
≥ 3级 |
|
|
注: 1 本表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表3.3.1-5编制。
附表1.5.A 夏热冬冷地区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计算结果汇总表
序号 |
围护结构部位 |
规定指标及其限值 |
设计值 |
备注 |
|
||
1 |
屋面 |
传热系数K |
D ≤2.5 , K ≤0.4 D>2.5
, K ≤0.5 |
K= D= |
D为热惰性指标 |
|
|
2 |
外墙(包括 非透明幕墙) |
传热系数K |
D ≤2.5 , K ≤0.6 D>2.5
, K ≤0.8 |
K= D= |
|
||
3 |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
传热系数K |
K≤ 0.7 |
|
|
||
4 |
单一立面 外窗 (包括透明 幕墙) |
窗墙面积比 Cm |
传热系数K |
|
|
|
|
≤0.20 |
≤ 3.5 |
|
|
|
|||
0.20<Cm≤0.30 |
≤ 3.0 |
|
|
|
|||
0.30<Cm≤0.40 |
≤ 2.6 |
|
|
|
|||
0.40<Cm≤0.50 |
≤ 2.4 |
|
|
|
|||
0.50<Cm≤0.60 |
≤ 2.2 |
|
|
|
|||
0.60<Cm≤0.70 |
≤ 2.2 |
|
|
|
|||
0.70<Cm≤0.80 |
≤ 2.0 |
|
|
|
|||
Cm≥0.8 |
≤ 1.8 |
|
|
|
|||
屋顶透光部分 |
≤ 3.0 |
|
透光面积比≤20% |
|
|||
窗墙面积比 Cm |
太阳得热系数SHGC (东、南、西向 / 北向) |
|
|
|
|||
≤0.20 |
≤ 0.52/-- |
|
|
|
|||
0.20<Cm≤0.30 |
≤ 0.44/0.48 |
|
|
|
|||
0.30<Cm≤0.40 |
≤ 0.40/0.44 |
|
|
|
|||
0.40<Cm≤0.50 |
≤ 0.35/0.40 |
|
|
|
|||
0.50<Cm≤0.60 |
≤ 0.35/0.40 |
|
|
|
|||
0.60<Cm≤0.70 |
≤ 0.30/0.35 |
|
|
|
|||
0.70<Cm≤0.80 |
≤ 0.26/0.35 |
|
|
|
|||
Cm≥0.8 |
≤ 0.24/0.30 |
|
|
|
|||
屋顶透光部分 |
≤ 0.30 |
|
透光面积比≤20% |
|
|||
5 |
屋面、外墙和地下室的热桥部位 |
内表面温度T |
≥ 室内露点温度TL |
T= TL= |
|
|
|
6 |
外窗 |
气密性分级 |
10层及以上 |
≥ 7级 |
|
|
|
10层以下 |
≥ 6级 |
|
|
||||
建筑幕墙 |
≥ 3级 |
|
|
注: 1 本表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表3.3.1-4编制。
附表1.7.A 寒冷地区甲类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计算结果汇总表
序号 |
围护结构 部位 |
体型系数 ≤ 0.30 |
0.30 < 体型系数 ≤ 0.50 |
设计值 |
|||
规定指标及其限值 |
规定指标及其限值 |
||||||
1 |
屋面 |
传热系数K |
≤ 0.45 |
传热系数K |
≤ 0.40 |
|
|
2 |
外墙(包括 非透明幕墙) |
传热系数K |
≤ 0.50 |
传热系数K |
≤ 0.45 |
|
|
3 |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
传热系数K |
≤ 0.50 |
传热系数K |
≤ 0.45 |
|
|
4 |
地下车库与供暖房间之间的楼板 |
传热系数K |
≤ 1.0 |
传热系数K |
≤ 1.0 |
|
|
5 |
非供暖楼梯间与供暖房间之间的隔墙 |
传热系数K |
≤ 1.5 |
传热系数K |
≤ 1.5 |
|
|
6 |
单一立面 外窗 (包括透明 幕墙) |
窗墙面积比 Cm |
传热系数K |
窗墙面积比 Cm |
传热系数K |
|
|
≤0.20 |
≤ 3.0 |
≤0.20 |
≤ 2.8 |
|
|||
0.20<Cm≤0.30 |
≤ 2.7 |
0.20<Cm≤0.30 |
≤ 2.5 |
|
|||
0.30<Cm≤0.40 |
≤ 2.4 |
0.30<Cm≤0.40 |
≤ 2.2 |
|
|||
0.40<Cm≤0.50 |
≤ 2.2 |
0.40<Cm≤0.50 |
≤ 1.9 |
|
|||
0.50<Cm≤0.60 |
≤ 2.0 |
0.50<Cm≤0.60 |
≤ 1.7 |
|
|||
0.60<Cm≤0.70 |
≤ 1.9 |
0.60<Cm≤0.70 |
≤ 1.7 |
|
|||
0.70<Cm≤0.80 |
≤ 1.6 |
0.70<Cm≤0.80 |
≤ 1.5 |
|
|||
Cm≥0.8 |
≤ 1.5 |
Cm≥0.8 |
≤ 1.4 |
|
|||
屋顶透光部分 |
≤ 2.4 |
屋顶透光部分 |
≤ 2.4 |
|
|||
窗墙面积比Cm |
太阳得热系数SHGC (东、南、西向 / 北向) |
窗墙面积比Cm |
太阳得热系数SHGC (东、南、西向 / 北向) |
|
|||
≤0.20 |
-- |
≤0.20 |
-- |
|
|||
0.20<Cm≤0.30 |
≤ 0.52/-- |
0.20<Cm≤0.30 |
≤ 0.52/-- |
|
|||
0.30<Cm≤0.40 |
≤ 0.48/-- |
0.30<Cm≤0.40 |
≤ 0.48/-- |
|
|||
0.40<Cm≤0.50 |
≤ 0.43/-- |
0.40<Cm≤0.50 |
≤ 0.43/-- |
|
|||
0.50<Cm≤0.60 |
≤ 0.40/-- |
0.50<Cm≤0.60 |
≤ 0.40/-- |
|
|||
0.60<Cm≤0.70 |
≤ 0.35/0.60 |
0.60<Cm≤0.70 |
≤ 0.35/0.60 |
|
|||
0.70<Cm≤0.80 |
≤ 0.38/0.52 |
0.70<Cm≤0.80 |
≤ 0.38/0.52 |
|
|||
Cm≥0.8 |
≤ 0.30/0.52 |
Cm≥0.8 |
≤ 0.30/0.52 |
|
|||
屋顶透光部分 |
≤ 0.44 |
屋顶透光部分 |
≤ 0.35 |
|
|||
7 |
周边地面 |
保温材料层热阻R |
≥ 0.60 |
|
|||
8 |
供暖空调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 |
保温材料层热阻R |
≥ 0.60 |
|
|||
9 |
变形缝(两侧墙 内保温时) |
保温材料层热阻R |
≥ 0.90 |
|
|||
10 |
屋面、外墙和地下室的热桥部位 |
内表面温度T |
≥室内露点温度TL |
T= TL= |
|||
11 |
外门 |
气密性分级 |
外门 |
≥ 4级 |
|
||
外窗 |
10层及以上
|
≥ 7级 |
|
||||
10层以下 |
≥ 6级 |
|
|||||
建筑幕墙 |
≥3级 |
|
|||||
注: 1 本表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表3.3.1-3编制。
2 表中所列屋顶透光部分限值均指透光部分面积 ≤ 20%时的值。